代县,隶属于山西省忻州市。据说,早在新石器时期,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。代县古城也被称为代州古城,它是中国古代北境著名的边塞重地和军事重镇,是南北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商埠,历为州、郡、道行政治所和军政治所。放眼望去,代州筑城布局主要以“背山面水、四方为城”防御为主。东南西北开四门,时代浪潮前进中,代州古城也逐步从防御镇守角色转变为边境贸易重要的一站。
11月19日,重走晋商万里茶路采访团一行来到代县,行走于代州古城,访国家级文物宝藏,更穿梭在光阴里觅晋商足迹。
“代州鼓楼应县塔,正定府的大菩萨。”直至今日,人们都会盛传这样一句话。代州鼓楼,又称为“边靖楼”,它地处代县县城中央钟楼街上,被世人称为“万里长城第一楼”,整座楼为砖木结构,梁架巧思,建造雄伟壮观。
登楼可北望雁门,南俯淳陀。边靖楼整体由砖砌的券洞台基和三层四檐山顶楼楼身两部分构成,抬头可见悬挂的亚洲第一匾“声闻四达”,边靖楼北面则悬挂着“威震三关”四个大字,在它的下方则有我国长城专家罗哲文先生所书“万里长城第一楼”的匾额。边靖楼南向楼前建有牌坊,上书“天朝良弼”。这些匾额大有内涵,与忠烈守关杨家将不可分。那时候,边靖楼主要是眺望远处所用,古长城上每隔五里都会设有一个烽火台,负责传递信息,守卫北边,使之安宁。当时,还产生了一个词语“秋防”,主要是秋天农耕收庄稼时,防范关外少数民族入侵而设。除了镇守边关之外,边靖楼还是守关将士们诗酒茶重要的文化场所,在这里,邀明月、谈国事、聊故乡,将思绪全部寄托在鼓楼之上。
过去,恶劣的自然气候,匮乏的物质条件,许多代州人都选择了外出经商,他们更是以塞外经商、边疆行商而闻名。张家口、归化、包头、库伦、多伦、海拉尔等处都有代县商人,其中,包头城更是随处可见代县人。当时,代县人以拉骆驼谋生,后又以骆驼队载运茶叶、绸缎、布匹等,与牧民进行以物易物交换皮毛、耕地、牲口等,再进而转销。如今,代县商人仍旧远闻天下,虽做大不多,但也颇为富足,以代州黄酒、代州油坊等为主打。
在边靖楼内,一座晋商经商的雕塑吸引了记者们的眼光。雕塑里的人物,是清代晋北的巨商,名叫王廷相,数百年的老字号“大盛魁”的大掌柜之一。
说起“大盛魁”,便不得不提及晋商闻名一时的王相卿。王相卿是晋中太谷人,人称“王二疤子”。清康熙年,他与晋中祁县人张杰、史大学一起,将生意越做越大,他们创立的字号“吉盛堂”等也最终统一更名为此后威震中蒙俄的大商号之一“大盛魁”。据边靖楼内的史料牌匾记载,王廷相生于清嘉庆十九年,在归绥市(今呼和浩特市)“大盛魁”任大掌柜,“经商有方、生财有道”,将生意做遍了大半个中国,并做到了外蒙(今蒙古)、俄罗斯等国家。牌匾上记述,“闻名于俄蒙……代州城内的日昇当、日昇昌、日昇永等字号,都是王廷相的支号”。但随同采访团的晋商专家、祁县晋商研究所所长田建指出,按照晋商的传统,王廷相既为“大盛魁”大掌柜,便不可能兼任其他字号、特别是盛极一时的平遥票号“日昇昌”等的掌柜。他不可能是“日昇当、日昇昌、日昇永”等字号的掌柜,更不可能是这些字号的东家。因此,这里明显的是后人记述他的生平时,有了误读或者刻意夸大。退 一步说,即便王廷相后来真的为“日昇当、日昇昌、日昇永”等字号的掌柜,也是必须在辞去“大盛魁”的一切职务时,方能实现。因此,关于这块记载尚需斟酌,有待考证。